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青海省祁漫塔格地区主要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张爱奎;王建军;刘光莲;马忠元;

    祁漫塔格位于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区内有色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多样,成矿时代多期,成矿作用复杂,亟需对本区各类矿产进行区域成矿规律总结,厘定成矿系列,建立成矿模式,指导区域找矿再创新突破。为此,本次研究以成矿系列思想为指导,通过系统分析典型矿床特征,将祁漫塔格地区主要矿产划分为4个成矿系列,即中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石墨矿成矿系列、奥陶纪喷流沉积型钴-金-铋矿成矿系列、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岩浆熔离型镍-铜-钴矿成矿系列、三叠纪斑岩型-矽卡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热液型铁-多金属-贵金属成矿系列,并建立了4个系列典型矿床成矿模式;揭示了重大构造事件与成矿的关系,深化了中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早古生代大陆裂解、早古生代晚期大陆碰撞-伸展、三叠纪碰撞-伸展等构造体制的成矿规律认识,探讨了三叠纪集中成矿的深部过程。

    2021年01期 v.41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3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8 ]
  • 贵州兴义地区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成因:矿石特征与铀赋存状态

    潘澄雨;吴玉;刘畅;王凤岗;田建吉;徐伟;韩文文;肖昌浩;张文高;

    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是黔西南地区鲜有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有关该矿床的矿化特征和成因研究涉及甚少。本文利用α径迹蚀刻、光学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多种方法,对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组构特征和铀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铀多金属矿石主要呈角砾状、浸染状和细脉状构造,矿石中以发育大量黄铁矿、白铁矿、硫钼矿和有机质为特征,还可见少量方铅矿和闪锌矿。铀主要以"不可见铀"和显微状沥青铀矿等形式存在,其中,沥青铀矿颗粒细小,多以星点状、粒状分布在金属硫化物颗粒内部或呈不规则团块状、絮状赋存在不同矿物颗粒的边缘或间隙部位,另有少量不规则细脉状、网脉状沥青铀矿充填于碳酸盐岩角砾的裂隙中。结合野外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围岩蚀变强烈和赋矿围岩中铀含量较低等基本地质特征,推测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应属于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类型。

    2021年01期 v.41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3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2 ]
  • 贵州五河南沱组形成的氧化还原环境:地球化学与矿物学证据

    冯永;顾尚义;吴忠银;沈洪娟;赵思凡;

    新元古代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这一时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原因,海相沉积物记录的各种地球化学信息是研究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主要方式。南沱冰期由于缺乏含铁建造等化学沉积岩及黑色页岩,极大地制约了对这一时期氧化还原环境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贵州剑河五河剖面南沱组红色富铁杂砾岩开展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杂砾岩中Si、Al、Fe含量与大陆上地壳组成类似,但Ca、Na、Mg显示显著的亏损特征,反映冰期大陆的氧化风化作用。杂砾岩中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和U反映出不同程度的富集,其协变趋势指示了铁、锰氧化物在氧化还原分层的海水中的穿梭作用。杂砾岩的红色色调是其中赤铁矿的富集所致,红色富铁杂砾岩在南沱组中的不规则分布表明赤铁矿是同冰期海水中亚铁离子氧化后,经后期脱水形成。该剖面南沱组中流水波痕构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和U的富集特征和红色杂砾岩中赤铁矿的形成,反映华南地区南沱冰期极端缺氧的还原环境。

    2021年01期 v.41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 ]
  • 滇西镇康放羊山Cu-Pb-Zn多金属矿床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高志武;苏岩;李余华;邓明国;刘凤祥;耿齐卫;

    放羊山矿床是近年来在滇西镇康矿集区内发现的首个以富Cu为特征的Cu-Pb-Zn多金属矿床,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厘定了成矿期次,将成矿作用划分为以Fe-Zn矿化热液成矿期和以Cu-Pb-Zn矿化为主的叠加改造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可进一步划分为阶段Ⅰ(石英-白云石-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方解石-闪锌矿-绿泥石)和阶段Ⅲ(石英-萤石-磁黄铁矿-黄铜矿)。对热液成矿期各阶段和叠加改造期不同金属硫化物及脉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热液成矿期阶段Ⅰ黄铁矿、阶段Ⅱ闪锌矿、阶段Ⅱ方解石、阶段Ⅲ黄铜矿均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稀土配分特征,且负Eu异常明显;叠加改造期的方解石、闪锌矿和方铅矿稀土配分模式同样为"右倾型",具正Eu异常。以上特征指示热液成矿期成矿环境具还原性,而叠加改造期矿物淀积环境则与之相反,两期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可能与地层有关。放羊山Pb-Zn-Cu多金属矿床中金属硫化物Y/Ho值较为集中,热液成矿期阶段Ⅰ黄铁矿(23.86~28.95)、阶段Ⅱ闪锌矿(23.75~31.33)、阶段Ⅲ黄铜矿(25.42~26.70)和叠加改造期方铅矿(29.2~29.63)、闪锌矿(23.75~31.33)基本落入区域花岗岩(24.58~29.63)Y/Ho值变化区间,脉石矿物方解石(热液成矿期阶段Ⅱ32.76~40.06,叠加改造期32.67~36.54)与大陆东部地壳Y/Ho值(20~35)变化范围相同,表明热液成矿期与叠加改造期成矿流体具有同源性,主要为深部岩浆热液,而方解石的形成可能有上地壳流体的参与。

    2021年01期 v.41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0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0 ]
  • 滇西勐兴铅锌矿床热液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刘阳;高志武;杨辰雨;邓明国;刘锦康;赵发;

    勐兴铅锌矿床是保山地块内浅成热液铅锌矿床中极具代表性的矿床,但有关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方解石与矿化关系密切,故对其C、O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水岩反应、CO_2去气、流体混合作用的理论模拟。结果表明,该矿床方解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岩反应引起的,成矿流体可能来自赋矿地层中富含H_2CO_3的流体,其中阶段Ⅰ和阶段Ⅱ初始流体的δ~(13)C、δ~(18)O值分别为1.0‰和10.5‰、-0.8‰和7.5‰,方解石的形成温度分别集中于270~315℃和182~230℃之间,δ~(13)C和δ~(18)O值的降低表明在阶段Ⅱ成矿流体与围岩反应之前已经发生了CO_2热液去气作用。

    2021年01期 v.41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4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8 ]
  • 南盘江盆地北部中三叠统许满组二段浊积岩碎屑锆石U-Pb年代特征及地质意义

    刘晓震;胡煜昭;郑爽;王占峰;

    南盘江盆地中三叠世巨厚的复理石建造吸引了诸多地质学者,但对盆地内碎屑岩的物质来源问题仍存在分歧。为弄清盆地内碎屑岩系物源问题,此次选取南盘江盆地北部尾若地区中三叠统许满组2段浊积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探讨其主要物源方向。测试结果显示,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239~340Ma、340~570 Ma、710~990 Ma、990~2300 Ma和2300~2600 Ma等5个年龄阶段,说明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许满组碎屑物源复杂。利用碎屑锆石年龄与南盘江盆地周边可能性源区的锆石年龄组成对比,并结合区域性岩相古地理研究及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南盘江盆地内巨厚浊积岩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南部的Song Ma缝合带、哀牢山剪切带及盆地东南部包括钦防褶皱带在内的云开地块。

    2021年01期 v.41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5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 ]
  • 低品位氧化铅矿硫化浮选的影响因素研究

    柳彦昊;田小松;谢海云;孙瑞;高利坤;刘榕鑫;

    随着硫化铅矿资源的不断消耗,难处理氧化铅矿石已成为生产铅的重要来源。本文对产自缅甸的低品位氧化铅矿(Pb1.78%,氧化率为76.97%,铅矿物主要为白铅矿,少量铅矾和方铅矿)采用硫化-黄药浮选法,分析了硫化剂、捕收剂及抑制剂对氧化铅矿的作用机理,研究了磨矿细度、浮选药剂制度及流程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次粗选2次扫选和3次精选闭路流程,以硫化钠为硫化剂,水玻璃、六偏磷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为抑制剂,丁基黄药和羟肟酸为组合捕收剂,最终获得含Pb品位56.73%,Pb回收率82.83%的铅精矿。

    2021年01期 v.41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 ]
  • 铝离子对黑云母溶解/转化的制约及机制研究

    韦寿淑;马灵涯;梁晓亮;吉世超;李尚颖;朱建喜;陈情泽;何宏平;

    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穆斯堡尔谱等手段,研究了Al~(3+)对黑云母溶解/转化过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Al~(3+)浓度作用下黑云母转化产物的矿物学特征及黑云母转化机制。结果显示,Al~(3+)通过水解作用产生质子,加速黑云母片层的溶解及转化。当Al~(3+)浓度较低时(0.01~0.10 mol/L),Al~(3+)水解产生的较少量质子对黑云母片层结构溶解有一定促进作用,转化产物以蛭石、水黑云母和绿泥石为主,优先溶出的Fe聚集成核,同时吸附溶出的Si,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球形纳米颗粒和结晶良好的赤铁矿。当Al~(3+)浓度较高时(0.30~0.60mol/L),Al~(3+)水解产生大量质子,显著加速黑云母结构溶解,黑云母转化产物主要为高岭石和弱结晶的铁氧化物。Al~(3+)能明显改变黑云母的溶解速率及转化产物,从而影响黑云母的风化过程。

    2021年01期 v.41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4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 ]
  • 淡水珍珠蚌壳中初生文石棱柱层的纳米至介观尺度结构及其矿化机制研究

    高若何;王日泽;俸鑫;张刚生;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聚焦离子束(FIB)制样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初生棱柱层的形貌和单个初生棱柱的内部结构及其结晶学性质。结果显示,棱柱直接由文石纳米颗粒定向附着生长而成;其次纳米颗粒的快速沉积造成不严格定向的生长,因而形成疏松多孔的棱柱表面;最后,棱柱由于竞争生长机制最终沿表壳层内表面的垂直方向生长。这些发现将增进我们对贝壳棱柱层生长过程的理解,也为研究珍珠层的生物矿化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2021年01期 v.41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煤系石墨显微组分与结构特征

    李阔;刘钦甫;张帅;袁亮;

    煤系石墨是岩浆侵入含煤地层导致煤层受热变质形成,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本文通过对湖南娄底和郴州地区典型煤系石墨进行煤岩学、X射线衍射(XRD)、激光显微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并与无烟煤、美国伊利诺伊盆地的天然煤焦、美国科罗拉多中南部Trinidad煤田的天然沥青焦、斯里兰卡的显晶质石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系石墨显微组分主要为隐晶质石墨(体积含量>80%),还含有少量热解碳、针状石墨和鳞片石墨,偶见残余镜质组和惰质组,石墨单晶体尺寸约为0.35μm。反光显微镜下隐晶质石墨表面呈麻点状,由于石墨微小晶片对光的散射作用导致所测反射率值偏低(3%~5%);煤系石墨XRD图谱(002)峰为尖锐峰与无烟煤和天然焦的"鼓包"峰具有明显区别,(002)峰半高宽可作为区分煤系石墨、无烟煤及天然焦的主要参数;煤系隐晶质石墨一阶拉曼光谱有尖锐的G峰和低强度的D峰,二阶拉曼光谱出现2450cm~(-1)峰和较强的2D峰,表明其结构演化处于石墨化作用过程,而无烟煤、变质无烟煤和天然焦则无2450cm~(-1)峰,且2D峰较弱,表明其结构演化处于碳化作用过程。

    2021年01期 v.41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7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45 ]
  • 下载本期数据